“我們不應忘記,即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使繁榮的果實還沒有得到平等的分配,信用經濟仍會使我們的整個世界上升到人類前所未有的繁榮狀態。信用是將整個人類社會凝聚在一起的理念。”世評集團國際顧問理事會主席、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如此評價信用評級對社會的意義。但現實來看,離開了多元化的引入,當下,在三大巨頭的壟斷陰影中,信用的這些意義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此,多方呼吁建立一個新的、守原則的、有力量的評級體系。
2013年10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六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曾大力倡導建立新型亞洲信用體系,使其成為未來亞洲及世界經濟的首要任務之一。 德維爾潘指出,西方主導的信用評級給亞洲甚至全世界都帶來了風險,目前的選擇只有一種:建立亞洲信用體系。其首要原則是保持獨立性與主權性,其次是多樣性和團結一致。 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也表示,建立亞洲信用體系是“早就應該做的”事情,有利于實現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之間互利共贏。“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在這方面的決心很堅定,我覺得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成功。”他說。 “建立亞洲信用體系是擴大亞洲金融合作的需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同樣認為,亞洲之間投資貿易發展很快,需要一個高效的、能夠為市場所信任的評級體系。而美國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中國政府已明確提出要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對亞洲信用體系的需求更為迫切。而亞洲信用評級體系的建立,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能夠健康運轉的重要保障。 在世評集團董事長、大公國際集團董事長關建中看來,面對三大評級集團的壟斷,解決之道在于建立一個能承擔亞洲評級責任的新型評級機構,并構建國際雙評級體系。 據介紹,早在2002年5月6日,在于泰國清邁召開的亞洲開發銀行聯會上,東盟十國和中日韓三國財長簽署的協議就已經把建立信用一體化評級列為首選目標。而目前,總部位于香港的非主權評級機構——世評集團,已被視為亞洲信用體系建設的評級載體。該集團以變革全球金融體系為使命,由中國大公國際、俄羅斯評級公司和美國伊根—瓊斯評級機構共同發起成立。 “世評集團的定位與理念與亞洲信用體系建設需求高度吻合,選擇世評集團作為亞洲信用體系建設的評級載體,使亞洲資本在互聯互通的同時,融入全球資本流動體系,是亞洲走向世界的通途。”據關建中介紹,亞洲信用體系建設具體目標有3個,一是建立起區域內一致認可的信用評級體系,實現評級信息的互聯互通;二是建立起亞洲信用服務平臺,實現構建信用關系相關信息的互聯互通;三是建立起亞洲信用體系,實現由信用關系組合資本的互聯互通。亞洲信用體系建設需要一個既能滿足本地區評級需要的信用信息供應商,又能維護亞洲債權人利益,推動亞洲資本走向世界的公眾評級機構。 不過,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章政教授也提示,亞洲信用體系建設的提出實際上是為了做彌補和完善的工作,這是它的意義所在。“要明白,亞洲信用體系要比原有的體系承擔更多。不僅要做到為投資者、資本市場的發債者服務,同時,也要看到,全世界的經濟是靠中小企業支撐起來的,中小企業經營者需要知道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章政說,“比如,中國的義烏商品市場有100多萬戶商家,他們原來的商品輸往烏克蘭,現在烏克蘭出現問題,他們要往哪里輸?此外,消費者需要什么、需要考慮哪些風險?這也是亞洲信用體系在理論上要回答的問題。” 據了解,在亞洲信用體系高峰論壇召開之前,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會見了來京出席該論壇的世界信用評級集團國際顧問理事會成員。張高麗表示,中國支持建立客觀、公正、合理、平衡的新型國際信用評級體系,愿與各國共同努力,推動現有信用評級體系的改進與完善,建立符合地區特點的信用評級體系與標準。中國愿結合國內信用體系建設,為國際及地區信用體系改革作出積極貢獻。 目前來看,亞洲信用體系的建設已經邁開步伐。今年5月,中國與俄羅斯已達成協議,將攜手創建一家聯合信用評級機構,該機構將首先評估中俄合資項目,在聲望逐漸提高后進軍國際舞臺。此外,由中美俄三家信用評級公司聯合成立的世評集團也將在亞洲信用體系建設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亞洲信用體系建設高峰論壇上,中國國家發改委信用專委會秘書長宋光潮透露,亞洲信用體系建設研究中心已交由相關部委審計,預計將很快通過審批。這意味著首家擔起亞洲信用體系建設重任的專業機構即將問世,亞洲信用體系建設將正式落地。 (責任編輯:北京中企普信國際信用評價有限公司) |






